(評論員/姚一琳)盛夏將至,一年一度的畢業季悄然來臨。2021年的夏天,武漢工程大學有5716名畢業生走出校門,“卷”入新鮮而未知的社會萬花筒。他們中不乏最新一批邁入社會的“00后”大學生,這些在移動互聯網下成長的千禧一代,即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翻涌起屬于他們的后浪之花。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在網絡亞文化中浸潤長大的他們“惺惺相惜”、口口相傳著“內卷”和“躺平”等網絡熱詞,并引以為自嘲之語。其實“躺平”并非橫空出世,早先的“葛優躺”、“佛系”、“喪”也傳遞了青年人在社會競爭壓力之下滋生的一些消解式的聲音。如今站在象牙塔和社會洪流交匯處的畢業生群體,在告別大學通識教育和集體生活中即將開啟單槍匹馬的社會生涯,他們是否真的做好了心理準備與所謂的“內卷”抗衡,過上屬于自己的“不躺平”人生?
1917年,24歲的毛澤東寫下了一篇滿分作文——《心之力》,文中闡述道,“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電,人之力莫大于心。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在外強欺凌、民不聊生的舊時代,青年毛澤東發出了救國濟世改造“心力”的赤誠呼聲。這篇一百多年前的文章,在今天業已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新時代,對當今青年一代仍具有十分鮮活新銳的思想引導力。“心之力”顧名思義即內心意識和觀念的力量,是一個人矗立于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不僅體現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還體現在對自己主觀世界的研磨和探索。
改造客觀世界的原點是認識當下的中國。百年滄桑巨變,今日的青年一代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新時代”并不只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它恰恰是當今青年正在面臨且需認真厘清的社會現實——國家的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不再是物質匱乏年代的生存性矛盾,已逐步轉移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而解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正是我們青年人當下應該努力的方向。哪里不平衡?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與社會、與生態發展不平衡……哪里不充分?發展方式、制度建設、精神文明、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等等都有待繼續提升。而這些,都是當下青年人大有可為之處。“青年人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并不是一句好像不經意就和“普通青年”擦肩而過的遙遠號召,這真真是這個時代每一個想有所為的青年人不得不冷靜思索的中肯之語——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等待開發的西部、向往發展的基層……這些不都是祖國最需要你去的地方嗎?這些地方并不太“卷”,也不會給你“躺平”的機會,反而國家會給足資源,充實政策,強化后盾。所謂的“內卷”,也許是被“卷”到的人們硬著頭皮涌向一處處人潮擁擠的地方,在對當下社會的發展程度、現實矛盾、結構環境缺乏理性認知的情況下,茫然而人云亦云地在追逐一些或功利導向或不夠貼合實際的目標。如此,當自己被擠出摩肩擦踵的“圈子”,“躺平”便順理成章接盤,成為最時髦的護盾。拒絕穿上“皇帝的新衣”,只有將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需要你去創造的價值一起打包,你才能收獲可持續的滿足和充滿意義的快樂,并且終會收獲屬于你的“正向反饋”。國家也會因為這一個個平凡個體的點滴奉獻而匯聚起堅實、深遠的發展力量。
同時,對主觀世界的研磨和探索是畢業后一生中都不能丟掉的習慣。對很多人而言,結束學生時代意味著開啟與社會親密接觸的真實人生。如若自此只知庸碌而停止“向內探索”,不再繼續“認識你自己”,就會很大概率上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所謂“躺平”的“工具人”。蘇格拉底說,“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青年毛澤東也在《心之力》中強調,“人類之所以為世間萬物之靈長,實為天地間心力最致力于進化者也。”萬事萬物的客觀屬性歸根結底是要經過人自身去衡量其相應價值的,而價值的判斷標準可以是主觀而相對獨立的不是嗎?它受制于客觀現實,但也能超越客觀現實。這個超越的能力需要你擁有層次豐富、能量強大的主觀世界即“心之力”。如此才能夠自主選擇和掌控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才能夠對社會環境和人生道路作個性化的系統性反思。是從中發掘更多的經驗、力量、啟發、趣味等等有意義或有意思的內容,還是任由自己被環境的“牢籠”蓋住而無所適從地陷進去,最后發一通牢騷躺平,這些其實都是你能決定的“敘事自由”。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個劇本,要怎么寫,從哪些角度去闡述,這是你所獨享的最大自由,這也是你能握住的最大確幸。沒有被裹挾的人生,只有甘愿讓渡思想和意識自主權的人生態度。要知道,唯有自己定義劇本,才能避免隨波主流從而擁有內心的篤定和幸福。
劉瑜說,“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這句話特別適合此情此景的畢業生,祝愿你們。愿你們能終身學習,鑄就“心之力”,不逃避,不抱怨,與新時代狹路相逢,與新時代的自己攜手共進。
